尼爾·哈比森(Neil Harbisson)是西班牙的一名畫家,同時也是一位色盲癥患者。那他是如何感知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并且用手中的畫筆將其再現出來的呢?
原來,他擁有與眾不同的與世界交流的能力,可以“聽”出大自然的色彩。
哈比森從小在巴塞羅那長大,他知道天空是藍色的,草地是綠色的,檸檬是黃色的。但是,這些代表顏色的詞語對于他來說,并沒有任何實際意義。正如奧立佛·薩克斯(Oliver Sacks)在《色盲島(The Island of the Colour-Blind and Cycad Island)》(1996)一書中所描寫的一樣,由于某種遺傳缺陷,哈比森的眼中只能看到深深淺淺的灰色。11歲那年,他被確診為先天性色盲癥,此時他才意識到別人眼中的世界與自己眼中的完全不一樣。“色彩斑斕”差點成為他畢生都無法理解的詞語。
然而,當哈比森入讀英國達庭頓藝術學院,主修編曲專業(yè)時,他卻突發(fā)奇想:能不能通過其它方式來領略這個五光十色的世界呢?巧合的是,2003年哈比森參加了一個名為“用技術改變我們看世界的方式”的講座,會后他與主講人亞當·蒙坦頓(Adam Montandon)進行了細致的交流,此時蒙坦頓已經是英國普利茅斯大學控制論專業(yè)的年輕學者,哈比森描述了自己的色彩困境,并且詢問蒙坦頓是否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感知顏色的方式。
蒙坦頓接受了這個挑戰(zhàn),他很快聯想到可以充分利用顏色和聲音在物理上的相似性——將不同的光波頻率轉換成相應的聲波頻率,再將每種顏色的聲波傳送到耳機里,由此就可以讓視覺障礙者“聽”到顏色。說做就做,基于上述原理,只用了兩周的時間,哈比森和蒙坦頓就設計出了一個可以將不同顏色的光波轉換成不同音高的聲音的設備。其原型只是一個普通的攝像頭、一臺背掛式便攜電腦和一副耳機,全部成本不足50英鎊,看起來十分簡陋和粗糙。蒙坦頓也說:“雖然這個原型十分初級,但它完全實現了我們的設計初衷?!?/p>
哈比森在學校禮堂外的一大塊紅色通告板前對這個設備進行了測試,他將攝像頭對準不同的物體,感知著不同的顏色。蒙坦頓回憶說:“他突然飛奔下樓,我甚至都沒來得及阻止他。他迫不及待地要跑出去‘傾聽’一個嶄新的世界。”兩周后,當他們再次見面時,哈比森興奮地告訴他,這兩周里他與這個設備幾乎是形影不離。他沿著長長的街道走,去聽房子的聲音;他走進大型的購物超市,去聽水果和蔬菜的聲音。哈比森描述道:“一切都是經過精心編曲的電子音樂?!?/p>
初步的成功加速了產品的改良,從最初僅能“聽”到16種顏色,到目前這個設備已經可以分辨360種顏色,甚至還可以捕捉紅外線的聲音。他們最終將其命名為Eyeborg并準備推向市場。
作為第一個體驗用戶,哈比森介紹說,最初由于會持續(xù)聽到顏色的聲音,生理上確實有些不適反應。但一個多月后,“大腦適應了這種關聯,已經可以在樂音與顏色之間建立直接的聯系,腦中和夢中的世界也變得斑斕多姿了?!?/p>
更有趣的是,哈比森喜歡去“聽”人的長相。他常常直視著人的臉龐,分別記下頭發(fā)、皮膚、眼睛和嘴唇的聲音,設備會將其處理成一段特殊的和弦,每個人的相貌就會成為不同的旋律,十分奇妙。他介紹說,一些人可能看起來非常漂亮,但“聽”起來就沒有那么和諧了。
這項發(fā)明獲得了很多關注,它的成功將造福眾多的色盲癥與弱視患者,甚至是盲人群體。不過,該產品還有很大的改進余地,比如目前使用的攝像頭只能捕捉到正前方近處的色彩,所以使用該設備的用戶仍無法正常開車,因為紅綠燈的距離實在太遠了。
上一條:次聲波和次聲武器